我与娄山关的邂逅,在今年的初秋里,又一次不期而遇,这是我三上娄山关了。
是日晌午,天气颇佳,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我们的车飞驰在去往桐梓方向的遵崇高速公路上。车窗外,秋日的空气依稀有些灼热,阳光继续肆虐着大地,只是少了些夏的热烈罢了。我们慢慢地品味着沿途的风景,不觉之间,竟然来到了大娄山山脉腹地。
我们的车继续前行,刚刚翻上山梁,远远的就瞧见了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馆立矗立在小尖山山脚下的一块平地上。目的地娄山关终于到了,于是我们便迫不及待的下了车,准备去接受长征精神文化的洗礼,和享受一下大娄山美丽景致的熏陶了。
为了深入细致了解娄山关红色文化的历史和背景,我们参观的首站选择了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馆。站立馆前,举目望去,只见大门正中高悬巨匾,上书“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馆”几个大字,可谓庄严大气,雄浑有力。纪念馆通高二层,为红柱、白墙、青瓦,是典型的黔北民居结构,造型可谓巧妙瑰丽,端的是气势非凡。我们怀着无比敬仰和激动的心情缓缓步入展厅,只见整个大厅设计简洁大方、宽敞明亮,纪念馆内,无处不彰显和透露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气息。在大厅的入口处,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遵义战役的声光电沙盘,通过光、电、声音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的模拟,真实再现了当年整个战役的战斗场景,让人看了有身临其境之感。大厅内的墙壁上,则布满了娄山关战斗及遵义战役战斗经过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娄山关的照片等。因为参观的人多,加上我们安排游览的时间紧,大部份的文字和图片都是走马观花似的未来得及详细察看。在大厅中央的左右墙面上,则各镶嵌有一块大理石阴刻的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和《七律·长征》两首诗词,因为是伟人书法手迹,所以欣赏的人特别多,对于平时喜好书法艺术的我来说,当然不能例外了,也不由自主的跟随人群驻足欣赏起来。
在二楼楼道的拐角处,悬挂有一幅电脑喷绘的《娄山关战斗》巨型油画,描绘了1935年2月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娄山关的壮烈情景,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靠多少红军战士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怎不令人心生感叹和敬畏之情啊!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欣赏完画后,继续往下参观。二楼主要馆藏当年红军战士用过的迫击炮、步枪、战刀、马灯、布包、草鞋、蓑衣、被子、炊具等所用军用物资和生活器具。要知道,我们的共产党人,正是利用这些简陋而简易的武器和炊具,打败了国民党号称天下无敌的精锐部队,取得了长征的最后伟大胜利,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吗?
出了纪念馆,我们便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潮向小尖山涌去。工夫不大,我们便来到了位于老鸦山和小尖山交界处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抬眼望去,纪念碑座落在两山之间,在烈日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此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通高11米,碑座宽6米,碑身下方横刻张爱萍将军手书的“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15个阴刻鎏金行书大字。碑体为二根巨柱并列,顶端状如两柄斜尖的刺刀,主要象征着娄山关群峰刺天、中通一线的雄险形势,又蕴含红军二渡赤水,再克娄山关、重占遵义的军事行动。在碑体二柱上方分别嵌有黑红大理石,南侧一面镂雕一面红军战旗,北侧镌刻有张爱萍手书《西江月·遵义大捷》手迹。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毕恭毕敬的围绕碑身仔细瞻仰了一番,发现碑座南侧为黑色大理石贴面,北侧嵌有5。4米的汉白玉浮雕,上面刻有娄山关战斗中红军将领跃马横枪攻克天险的英雄群像,碑座东侧则刻有“娄山关战斗简介”阴刻鎏金碑文。看着这座肃穆庄严,雄伟壮观的纪念碑,我们的心情也不觉沉重起来,大家用凝重的目光注视着它,默默地祝福着。
不知过了多久,妻指着小尖山轻轻的对我说道:“上山的人很多,我们还是赶快去看看吧!”我转身一瞧,在不算太高的小尖山上,早已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于是,我拉着妻子,领着家人,顺着羊肠小道向小尖山山顶一路攀去。
上得山来,在山顶的正中央,还残存有一总长度约80米的石垒战壕,是当年“黔军”修筑的作战工事,现保存依如原貌。当年红军就是在歼灭山上的全部守敌后,充分利用敌人修筑的作战工事控制了关口,从而扭转了战局。在石垒战壕的旁边,有一巨石树立其间,上面镌刻有“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遗址”等字样,施以朱漆,神采奕奕的,仔细端详,竟为我国著名军旅书法家李铎所题,怪不得笔力如此遒劲雄浑了,不愧为书中精品。石刻前,游人纷纷合影留恋,只啪啪几声,我也在相机前美美地秀了一番。此时烈日当空,但我们似乎已经忘记它的存在和热烈了,我和妻子迎着徐徐吹来的山风相互依偎在一起,静静地欣赏起这千古雄关来。远远望去,娄山关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嶂的,真是美轮美奂。山下的川黔公路像一条飘带纵横交错的从山间盘旋缠绕而过,一直延伸到远方,慢慢消失在茫茫的山色和云雾之中。娄山关自古为黔渝两地的必经之路,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正因为位置显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黔北第一关,今天看了,果然名不虚传。看着看着,恍然间,仿佛听到了一阵阵轰鸣的炮火声,把我们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是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两渡赤水,再回师黔北,与黔军激战于娄山关,经过反复的浴血奋战,共歼敌三个团,终于夺得关隘,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从而点燃了万里长征的曙光,拉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
在小尖山逗留了一会,不觉太阳慢慢偏西,我们不得沿着来时的路,小心翼翼地下了山,准备去欣赏瞻仰娄山关的主要红色景观——舒同题写的摩崖石刻和毛泽东词碑了。
在大尖山山脚山涯的石壁上,镌刻有“娄山关”三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娄山关摩崖石刻了,字体为舒体,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党内一枝笔,红军书法家” 舒同所题写,我们不由自主的围了上去。娄山关摩崖石刻全长11米,字径约2。1米,摩崖左有名款和篆印一方,镌刻1984年冬。“娄山关”三字为朱漆红字,写得端庄大方,遒劲有力,真不愧为大师手笔。只见摩崖石刻掩映在雄关的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看着石崖上的书法,我痴痴的入了迷,用手不停的在身上比划着,在妻的一再催促下,才依依不舍的离去。
出了军事要塞城堡,我们便来到了位于关口东侧公路旁边的毛泽东词碑处。站在川黔公路上抬头仰望,只见词碑依山而建,硕大无比,嵌入川黔公路右侧的岩壁上,两侧各建有一高大八字墙护卫,显得极为壮观!词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25米,象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高13。55米,寓意一九三五年毛泽东所作的诗词。此碑用396块灰白石大理石组成,石上阴刻有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手迹,字径平均2米左右,最大者甚至超过了3米,字迹施以金箔,流光溢彩,灿烂夺目的。我们缓缓靠近词碑,站在大平台上驻足瞻仰,欣赏着毛泽东的书法,似乎一下子感受到了他诗人的豪情、书法家的狂放和政治家的浪漫,不觉让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起来。因为是草书,家人大都不认识,对于喜好书法艺术的我,自然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老师来,一边用手跟着字形比划,一边摇头晃脑的高声念道:“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在瞻仰完毛泽东词碑后,我们意犹为尽,又去了娄山关山脉的最高峰——海拔达1788。4米的笋子山,去亲自感受和体验一回毛泽东笔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词意。直到日落西山,我们才在恋恋的不舍中结束了今天的行程。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时的向娄山关回望着。再见吧!娄山关,我静候着您的佳音,期待着我们下一次的不期邂逅了!